2017 04月30日

華語金曲獎,離“華語格萊美”有多遠?

 華語金曲獎,離“華語格萊美”有多遠? 
   “華語金曲獎”由資深樂評人游威創立於2008年,力在打造“華語樂壇格萊美”,至今已成功舉辦8屆,由香港華語文化國際有限公司榮譽出品,全球音樂工作者協作推廣機構——“國際華語音樂聯盟”主辦。
   “國際華語音樂聯盟”是全球華語音樂工作者協作推廣機構,由香港資深音樂人向雪懷、樂評人遊威等於2008年創立,目的在於團結及組織全球華語音樂工作者,維護全球華語音樂工作者的權益,促進華語音樂同業間的合作和交流。 
  作為以全球華人音樂市場為定位、推動華語音樂在全球普及發展的“華語金曲獎”,從誕生之日起就肩負起了重要的使命。在充分借鑒美國格萊美等權威獎項的優點之上,“華語金曲獎”的現在及未來的方向,需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一、專業與市場的矛盾
  評獎的目的當然應該注重專業與學術性,但評獎的宗旨也是為了更大範圍地推廣好音樂,究竟是堅持專業的徹底性還是兼顧市場,是引領潮流還是反映現狀,這並不單純是一個“平衡”的問題。 
二、華語音樂現狀與國際音樂分類的接軌
  格萊美之權威一方面來自對各種不同音樂類型的細分設置,但在華語樂壇,多數音樂風格屬西方舶來品,長期粗放的生產模式,亦導致音樂界限模糊不清,雖然近年因為小眾市場的崛起而令音樂更趨多元化,但客觀上與國際的分類標準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大眾音樂審美能力參差不齊,缺乏專業層面的音樂認同。
三、評審人士自身的專業性   
  由於中國內地頒獎禮、排行榜的大量湧現,也催生了不少“職業評委”,這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樂評人和傳媒編輯,他們懷揣的人文意識、唯美傾向,的確為很多評獎增添了人性味道,也避免了因為商業運作產生的“舞弊”現象,但因為天生感性和個人的成長背景(大多數人沒有足夠的樂理基礎,從歌迷起家,包括和絃、音階、音準、音質等問題多靠耳朵感受),也令他們在進行投票時缺乏科學化的量度,票選結果很多時候來自主觀印象和喜好,相比之下香港的樂評界這方面似乎在嚴謹度和技術性上更值得學習。 
四、回歸大眾的思考
  在華語樂壇陷入低谷的十年,具有責任感的一些傳媒勇敢承擔了為華語音樂“吹鼓”的角色,也直接或間接捧紅了一些優秀的獨立音樂人,而網路的發達更帶動了豆瓣等以分享為價值的小眾歌迷社區,但是否一味的“小眾”或“獨立”就是正確的方向,音樂是否需要貼上“標籤”?其實,“好”音樂的標準千千萬萬,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最佳”,“標準”最終還是應該回歸大眾,回歸市場。正如港臺音樂在上世紀80、90年代的輝煌,並非小部分人的叫好或個別媒體推崇,而是如黃霑先生所說“上至王侯將相,下至販夫走卒”都能雅俗共賞。華語音樂產業未來的發展,應該深思當年的“成功與失敗”。 

  這些問題由資深樂評人遊威2010年發表的一篇文章《從“臺灣金曲獎”提名看“華語金曲獎”方向》中提出,當時引起了業界的重視。但現在看來,華語樂壇仍然存在這些問題,而這也充分證明了“華語金曲獎”創立之初的定位和方向無誤,華語金曲獎將繼續致力於推廣全球華語好音樂。 

丁武簽名

 夏韶聲寄語
  早在“華語金曲獎2010”,經過長達3個月的艱辛工作完成所有獎項的提名和終審,創始性設置七大類獎項開創了華語樂壇先河,當時資深樂評人遊威表示“萬里長征”這只是第一步,如今,“2017華語金曲獎致敬香港回歸20周年頒獎禮”已是華語金曲獎第9屆。歲月如梭,華語金曲獎這一路走來充滿了回憶,感謝好音樂陪伴我們一同成長。 
  作為中國娛樂傳媒風向標的南都娛樂週刊,“華語金曲獎”也曾得到其大力支持和肯定,並以“華語金曲獎離華語格萊美有多遠”為專題進行深度探討。 
  而2017華語金曲獎也將震撼來襲,頒獎禮準備工作正在緊羅密佈的籌備當中,今年會有哪些明星大咖蒞臨金曲獎現場,又有哪些我們喜歡的音樂人將會獲得華語金曲殊榮,都非常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