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1月25日

林憶蓮《蓋亞》

 

從“鋼筋森林”再次突圍
 ——林憶蓮《蓋亞》碟評


文:游威(華語金曲獎總策劃/國際華語音樂聯盟秘書長/資深樂評人)


     作為華語樂壇天后,特別是見證香港樂壇黃金時期到低迷全過程的香港跨世紀歌後,林憶蓮的名字一直是與“高品位”“突破”“前衛”等字眼掛鉤的。在香港樂壇幾次潮流性的變革中,她也起到了旗手的作用,而如今在華語唱片業跌到穀底、產業前景模糊的“亂世”,她再次發出驚豔之聲,提醒一次未來的音樂風暴或將來臨。
     林憶蓮的第一次“變革”來自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期,1986年,尚在CBS新力的她和蔡楓華等歌手掀起一股“絕望”歌曲的潮流,以《灰色》、《放縱》等反映新一代香港青少年對前途迷茫心態,與當時香港樂壇普遍“正氣”的勵志歌曲主流形成強烈反差;1988年,加盟華納唱片的林憶蓮締造她歌唱生涯中最性感迷人的“都市觸覺三部曲”系列,西化的爵士/騷靈/R&B格調與當時流行的譚張等巨星的浪漫都市流行曲也迥異其趣,這個系列堪稱林憶蓮音樂成就的顛峰,一直延續到至情至性的《夢了瘋了倦了》和極致概念的《野花》,搭檔是才氣四溢的倫永亮和許願“鐵三角”;之後轉投華星和滾石的林憶蓮鋒芒收斂,轉向商業的傷感女性情歌,製作人是與她“當愛已成往事”的李宗盛,雖然音樂的實驗性減退,但這期間的林憶蓮卻收穫最大的商業影響和樂壇地位。進入21世紀,林憶蓮的專輯已大幅度減產,在EMI/金牌時代的她有過《2001蓮》和《本色》這樣中規中矩的作品告慰摯愛歌迷,唱片,對她來說,不再是標新立異的旗幟,只是與樂迷聯絡感情的一個禮物而已。
    然而在進入新紀元的2012年,當諸多一線歌手都紛紛推出EP甚至單曲以控制成本迎合市場時,憶蓮卻出人意料地再次劍走偏鋒,以一張與當年《逃離鋼筋森林》一樣具備野心和顛覆性的實驗專輯《蓋亞》回歸樂壇。這次,沒有倫永亮也不再是李宗盛,幕後的操縱者是來自內地的常石磊,音樂風格極其大膽,主調是充滿北歐灰冷氣息的電子搖滾,而以清雅的鍵琴小品串聯,那種感覺既陌生也熟悉,久違的“都市觸覺”的聲音依然保持靈性,而又插入跌宕起伏的呐喊和交響結構,很像她2007年在香港九龍灣會展中心舉行的那次驚豔的無K歌的“音樂劇”格局。一首彷如聖詩吟誦引子的《無言歌》揭開這次冒險的序幕,彷如BJORK和EMI“後王菲時代”的陰鬱、潮湧的電子節奏翻騰,憶蓮為何選此路徑?絕不是效仿或致敬,相似的脈絡中憶蓮清麗的聲線更凸顯一種神性的光彩,而非迷離的末世情調;接下來的《愛笑了》編曲尤其出彩,兵臨城下的重型節拍和以HAHA的和聲和幻滅的吉他聲,層次非常豐富;而輕爵士混合BREAKBEAT的《紅眼眶》格調十足,也極能展現憶蓮飄逸的聲線;清雅的《也許》、慵懶的《灰》、哀怨的《柿子》、弛放的《假釋》、呢喃的《STAY》則是標準林憶蓮式的慢板佳作,而弦樂背景的《寂寞擁擠》也依稀有憶蓮滾石時代情歌的線條,但感情的控制卻更為克制;點題曲《蓋亞》用搖滾電吉他和電影式的電子弦樂產生強烈的碰撞和悲劇感。
   在一張十首國語歌壓陣的專輯,3首粵語作品的出現令人恍惚又回到香港樂壇的黃金年代,《兩心花》、《無淚眼》,就是憶蓮令人最愛的風輕雲淡中風情迤邐,舒緩、優雅、感懷、從容的演繹,令人仿佛在一場都市夜夢中睡在沙發上隨浪濤輕輕舞擺、任秀髮瀉下,心情醉掉......而延續大碟清冷夢幻基調的《枯榮》雖難以成為大熱K歌,卻也足以在憶蓮的粵語作品中生出又一奇葩!
    在傳媒甚至很多業內人士都鼓吹“唱片已死”,單曲迴圈成為主調的時下樂壇,如此具有極致實驗精神和藝術品格而又不乏都市情懷的概念專輯,實在是與潮流“格格不入”,不過憶蓮這25年的華語音樂之旅,不就是一次次桀驁不馴的突圍與背叛嗎?在日漸迷茫和被科技統治的“鋼筋森林”,這次她的“逃離”,能否再次成功呢?


Bjork:來自北歐冰島的精靈一般的天才,流行音樂圈中音域最為寬廣的歌手之一。和PJ Harvey,Tori Amos 並列為流行音樂圈中三大女權主義者。1993年處女作《Debut》被英國權威音樂雜誌《Q》評為全年十張最重要的大碟之一。獨特的唱腔和風行一時的鳳梨頭形象更是成為眾多歌手東施效顰的對象,95年的《Post》銷量超過300萬張。Bjork在97年末帶來的全新專輯《Homogenic》,其創意更在人們的想像範圍之外,除利用大量弦樂做各種電子打磨之外,封面吸納了多種前衛畸形審美意識的詭異美學意念。Bjork,這是一個起碼超前時代五至十年的音樂天才的代名詞。
倫永亮:林憶蓮華納時期的御用唱片監製以及多數演唱會的音樂總監,香港作曲家﹑編曲家﹑歌手、音樂製作人 早年留學美國,回港後曾自費推出一張唱片,後以潘光沛寫曲詞的一曲《歌詞》,獲亞太流行曲創作大賽香港區冠軍,從此一直活躍于香港樂壇,幕前以創作歌手姿態出現,幕後則兼任監製和創作,作曲無數。在他自己主唱的作品中,較為突出的作品有《愛在無限天方》、《你知道我在等你嗎》及和梅豔芳合唱的《心仍是冷》等。 
EP:有很多歌手在還沒被公司挖掘之前,都會自己錄一些歌曲送到唱片公司去,一般只有一兩首或兩三首,這就是小樣。後來很多公司在給一個歌手或樂隊出專輯前也會發一張EP,收錄兩至三首歌曲,頂多五首,算是投石問路,看看市場反應如何。因為EP的歌比較少,價錢相對要便宜點。一般這種EP都是唱片公司用來投石問路的,如果一個歌手或樂隊連這麼便宜的EP都賣不動,唱片公司就可能會有其它打算了。有些新的歌手或樂隊只出了EP就不見蹤影,多半跟EP的市場反應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