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07月07日

“後張國榮時代”的非常致敬

                          “後張國榮時代”的非常致敬
                ——群星《Reimagine Leslie Cheung浮想聯翩張國榮》

 
游威(華語金曲獎總策劃/國際華語音樂聯盟秘書長/資深樂評人)

 
 
     張國榮,這個曾代表香港樂壇顛峰時代的超級巨星,如今已固定成為每年4月1日歌迷的紀念話題,更成為時代的“集體回憶”、“熱愛香港的最佳理由”。對張國榮的致敬從歌手到傳媒到普羅大眾,雖不免偶或“消費化”的傾向,但無論如何,張國榮永遠與時俱進、銳意創新的藝術精神正是令他能傳承不息的普世價值。
    2012年,在哥哥逝世9周年之際,他生前服役時間最長的環球唱片(1977-1979的Polydor時代、1987-1990的新藝寶時代,1999-2003的環球時代,長達10年)終於打破例行精選“吃老本”的框框,組織旗下眾歌手推出一張“有策劃、有預謀”的概念致敬專輯《Reimagine Leslie Cheung浮想聯翩張國榮》,並舉行同名主題音樂會,歌手陣容可謂目前港樂最強——華語樂壇天王陳奕迅、與張國榮同時代並列天皇巨星但卻從未同時在同一唱片公司共事的林子祥、林憶蓮,如今也晉升“經典”陣營的劉美君、莫文蔚、李克勤、陳慧琳,再有即將蟬過別枝的平民天后謝安琪,久休複出的車婉婉、孫耀威,當時得令的張敬軒、吳雨霏,新人翹楚關楚耀、麥家瑜、Robynn & Kendy ,甚至初試啼聲的LAM之子林德信等,跨越四代,從音樂史意義來說,已經值得書寫一筆。
    常規的致敬專輯往往會將逝者各個時期最熱門的金曲重新編配組合,但這張大碟的策劃人,張國榮最後時期的“鐵三角”搭檔——林夕和梁榮駿(另一位是C .Y KONG)卻提出“後張國榮時代”的簇新視野,也就是選取張國榮複出後從滾石-環球時代、更具藝術性與自我精神的後期作品,而非華星、新藝寶時代膾炙人口的流行金曲。他們認為,哥哥的一部分作品被過分高估,而另一些卻成遺珠之憾。作為“後張國榮時代”的主創者,林夕和梁榮駿擷取了哥哥後期充滿末世氣息、華麗色彩、以弦樂和TRIP HOP電子+柔性情歌為主導的風格化作品,作為這張非一般致敬專輯的線索。
    對於這樣一張以概念先行而非流水線作業的專輯,我們也不妨以非常的手法來解讀,從作品所在專輯的時間順序而非曲目編排順序來重新解讀“後張國榮時代”的“紅” 色軌跡!
    1995年,哥哥加盟滾石也是複出的首張專輯《寵愛》,演繹的全是他參演電影的動人插曲,雖少了令人聞歌起舞的“大熱舞曲”,哥哥的唱腔也沒有了新藝寶時代略嫌“作狀”的醇厚鼻音和喉音,卻更為平實淡泊、至情至性,而差不多同時出道的孫耀威,已由當年的青春偶像蛻變為實力唱將,《追》忠實於原版的編曲和演繹只能算是不過不失。
   而1996年張國榮真正“驚世駭俗”變身的《紅》,則有4首歌入選,當時同在滾石推出首張專輯《全身》的莫文蔚以如出一轍的性感迷人延續了《偷情》的迤邐“風情”,唯一來自內地的後輩張敬軒演繹“加速”版的《紅》,褪去原曲的Trip Hop外衣,加強迷離電子味,比之哥哥減了一分華麗頹廢,多了一分高亢激情,算是意料之外的驚喜;原來風騷爵士版的《怨男》也被麥家瑜改為迷幻感十足的舞曲,頗有趣味;而21世紀香港最具代表性樂隊MR.也以比陳奕迅更陳奕迅的硬派嗓音傳遞出《怪你過分美麗》在深情款款外的重搖滾一面,極具顛覆性。

   精神上最能傳承哥哥代表的八十年代粵語流行曲精神的“吹神”陳奕迅這次選取了1998年《這些年來》粵語EP一曲“冷”門的《最冷一天》,與他自己的《不如不見》遙相呼應,都是內心的掙扎與暗湧,慢熱而耐咀嚼。
   而1999年哥哥加盟環球的首張專輯《陪你倒數》自然是這次致敬的重中之重,一共佔據了7首之多,幾乎整張照單全收(僅有《小明星》、《不要愛他》2首漏網),不可謂不“敝帚自珍”。這張在“世紀末”之際推出的專輯的確充滿強烈的“末世色彩”,洶湧澎湃的弦樂和電子音效、激流呼嘯的搖滾吉他帶出種種不安、動盪的情緒。主題曲《陪你倒數》原本急促的電子節奏被林子祥放緩為輕鬆搖擺的色彩,聽起來頗像LAM80年代早中期在EMI唱片的招牌風格;而他令人翹首期待的愛子林德信演繹慢板的Trip Hop《寂寞有害》則似有隔靴搔癢之感,樂壇之旅尚需歷練;另一位女新人Robynn & Kendy在《同道中人》的表現卻優異很多,控制性的氣息頗有“幽謐”之感。車婉婉《夢死醉生》勝在編曲的緊張、詭譎氣氛,但她的演唱卻蜻蜓點水;哥哥時代以爵士搖擺風情游離于主流的劉美君將她特有的冷傲注入《左右手》這首“後張國榮時代”標誌性情歌,感性之外倍添性感,值得盛讚!已為人母的天后陳慧琳《春夏秋冬》(林子祥也曾在林振強致敬專輯中演繹)一曲亮點在於童聲合唱的默契和單純,她回歸初出道時民謠的唱法令人有歲月唏噓之感;而傳統粵語情歌《心跳呼吸正常》也被譚詠麟的寶麗金老牌御用監製關維麟之子關楚耀以Trip Hop節奏重整,看似輕描淡寫,不過仍有份來自八十年代的一種自信與淡定,虎父無犬子!
   于1993年加盟哥哥曾所在的華星唱片的林憶蓮在演繹2000年《Untitled》EP中“後張國榮時代”的另一自傳式作品《路過蜻蜓》卻驚喜欠奉,沒有“都市觸覺”時代的性感和“野花”的驚豔,也未能詮釋出原曲的那種流離感,實在遺憾;同年大碟《大熱》中,謝安琪對哥哥“夫子自道”的《我》(國語)的爵士處理過分小心翼翼,完全沒有原曲的執著及自強;反而已解散的SWING在《侯斯頓之戀》帶出特有的“新浪漫”感覺。2001年的《Forever新曲+精選》連筆者亦曾忽視,不過吳雨霏版《潔身自愛》體現了情感的細膩把控力;“零瑕疵歌手”李克勤將《夢到內河》活脫脫變成“演奏廳”系列的延續,編曲比原版更為豐滿,但演繹卻在完美間失去原曲的滄桑起伏。令人惋惜的是2003年哥哥去世後環球為他推出的遺作《一切隨風》未有作品被翻唱,至少《玻璃之情》是不應被疏漏的......
   應該說,在張國榮等相繼離去的這十餘年,已不再有“巨星時代”,這張合輯難得集結“四代同堂”,相信亦是罕有的“絕唱”。人們很容易將當中歌手參差不齊的唱功與原唱比較提出種種質疑,並頓生“今不如昔”之慨。其實作為一張以致敬為目的、“後張國榮時代”為立意的概念專輯,唱功也許並非最重要的考量,在情懷延續之外能適當推陳出新,已屬功德無量。在音樂性上,它肯定無法與當年正東群星《天花亂聚之我們都唱達明一派》 相提並論,但從另一個座標來看,它仍然具有不可抹殺的誠意和文獻價值!